党建思政
party building
  • 党建工作
  • 工会工作
  • 青年园地
  • 【新闻微课堂】从“变身”到“强身”——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记者的新闻素质
    发布时间:2020-08-12
       浏览量:
           时下,在新媒体的冲击下,全国许多报纸都在新一轮的洗牌中寻找出路,竞争的白热化也逼迫各家报纸不得不加紧修炼各自的看家本领,想方设法提高报纸质量去吸引读者。新形势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,而提高报纸质量首先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。记者作为新闻阵营中冲锋在前的“先遣部队”,必须要适应新形势,从过去的老路中走出来,实现大变身,炼就真本领,才能成为骁勇善战的精锐之师。
           由“无冕之王”向“服务生”变身。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食堂是“我做什么你吃什么”,掌勺者可以对就餐者颐指气使;今天的饭店酒楼是“你点什么我做什么”,服务生对“上帝”的悉心照顾惟恐有所不周。今天的记者就应该当好“服务生”的角色,读者喜欢吃什么精神大餐就应该采什么“料”,做什么“饭”。
           可是许多记者被“无冕之王”的桂冠戴得飘飘然了,习惯用居高临下的眼光看问题,想问题,而不习惯用老百姓的眼睛和脑袋看问题、想问题,所以在采写稿件时总是官方视角多,百姓视角少。如“某某会议在某地召开”“某领导强调要大抓某项工程”之类干巴巴的工作动态实在太多了。相反,现实生活中每天涌现的大量鲜活的、老百姓最感兴趣的市井新闻却遭受冷落。试想,这样的报纸有谁爱读?“无冕之王”仅是社会从新闻作用的角度给记者工作的一种评价,要想无愧于这个称号,记者就必须先当好“服务生”,深入新闻现场得到第一手材料,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新闻,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能赢得读者的喝彩。
           由“浅薄型”向“专家型”变身。过去,公众对媒体报道的新事物只满足于一般动态性了解,因而,媒体并不强调记者“专”,只要求记者“全”,所以许多记者对什么行当都略知一二,但什么都不精。写稿子婆婆妈妈,如有的记者以为经济报道中数字越多信息量就越大,不管有用没用,也不管读者爱不爱看,动不动就搬一大堆数字出来,弄一大堆百分比,以显示“权威”“可靠”。这样的报道,即使读者硬着头皮看完,满脑子除了乱哄哄的一堆数字,不可能再有别的印象,其信息含量几近于零。这些“嚼豆子”文章不写也罢。如今读者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,读者在通过报纸了解新闻的同时,也希望看得热闹、看得趣味、看得有深度。叙述平淡容易让人看得无聊,而水分太多又容易让人看得疲劳。他们对新事物不再满足于“一般动态了解”,而是要追根刨底。如果记者不懂装懂,稍有差池,就会招来一串责问,所以,今天的记者应该在博闻广记的基础上,根据分工和自身特长,选一两个专业搞深搞透,写出又精又有趣味的文章。
           由“大笔杆子”向“大实话”变身。“大笔杆子”的称呼文人都爱听,但对记者来说,那是个赞美,也是个陷阱。很多年轻人当上记者时还能写点实实在在的东西,时间一长,觉得光写“豆腐块”不过瘾了,总想搞“大块头”,可自己又没有相应的积累和深度,抓不住要点,写不出“分量”,但总想变着法子把文章写“大”,“大视角”“大思维”“大气势”,新名词、新术语、新概念,云山雾海,不着边际,侃得自己都晕头转向。这样的东西拿出来唬谁呢?行家看不上,老百姓看不懂,谁也不买账。有句老话说的好:“是佛只谈家常”。开门见山实话实说,没人笑话你没学问,何必要故弄玄虚惹人生厌呢?
           从采访作风方面来讲,一些记者不愿深入基层,不愿到农村去搞调查研究,长期浮在面上,靠开会、跑机关拿简报过日子,离开材料就写不出稿子。有的人甚至搞有偿新闻,“吃人的嘴短,拿人的手软”。得了人家的好处,腰杆不直,笔头不硬。该写的不敢写,不该写的胡乱吹捧。
           由此看来,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做到脚勤、眼勤、嘴勤、手勤,还需要“变身”——不断探索,不断追求,不断创新。只有变身才能炼就真本领,只有变身才能强身。










    版权所有 © 淮河能源西部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:内蒙古·鄂尔多斯 电话:0477-8185684 邮箱:cxztah@163.com
    淮河能源西部煤电集团全程策划,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网站制作内蒙古网络公司千投网络公司提供
    蒙ICP备2021001544号-1
    扫一扫,关注
    淮河能源西部煤电
    公众号